一、此文由来

什么是文化?百家有百种说法,各有千秋。不过从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解决什么问题角度理解可能有所启发。16年,我在做一个传统文化APP项目时候,发起人北京的马老师给我们团队讲解了他对文化的理解,笔记依在,核心观点我至今依然特别认同。

文化的作用是什么?马老师说,文化的作用其实是“让天地万物各安其位而有序”,然后他以“名分”为例,“名有社会关系之名、人伦关系之名,分就是道德责任。背这个名做到这个要分,有名必有其分”。例如“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”,就是背负“职工”这个社会关系之名,就应该至少做到这个岗位的本分,例如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”,就是背负“父亲母亲”这个人伦关系之名,就应该尽到一个好父母的本分。所以文化就是“让天地万物各安其位而有序”,一语中的!

文化解决什么问题?马老师说,文化其实就解决三个问题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人与自然的关系,自己与自己的关系”,当初不太理解,后来看叔本华《人生的智慧》,发现莫不如是。“自己与自己的关系”其实就是“人的自我”,论如何认知自己。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”就是“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,即人的显现”。另“人与自然的关系”尚未参悟,遂暂不展开(等我读完《瓦尔登湖》)。

理念既然明了,那要如何处之?

从10年加入禅道,之后在一家有趣的小公司做了几年架构加管理,对这块理解有一点点心得,借鉴《失控》《原则》,汇总出“失控九言”(公司与失控这本书同名),以此来作为自己“正确的做事方式”顶级原则,并在19年整理到《我的三十岁,我的十大思维认知》这篇公众号里面,可以认为是本文的前篇。


相比我的技术,九言更让我自以为傲,直到21年进入一个更大更牛逼舞台,遇到顶级的团队后,一个小伙伴给我照镜子说:“阿智,你说你的原则几年不变一直在用,可能你觉得牛逼,可在我看来,可能是不是你这几年也没有多大进步呢”,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,我确实可能缺失了《失控》中所述生态进化的能力,一旦没了进化那么这个系统可能一直在熵增,至此之后我放空并不时审视自己。

直到22年,公司请了业内的两位大咖,分别给大家培训了“领导力“和“项目管理”,让我茅塞顿开,我隐约觉得,其实所谓的“领导力”、“管理哲学”、“人生智慧”、“文化”、“原则”可能本质上是有很多共性的。

虽然我不可能完全参悟,但我知道我至少可以更新自己一次。所以趁热打铁,结合这一年的经验和培训内容,更新了一稿自己的顶级思维框架,命名为《迈向卓越的顶层思维》。

本文主要目的是,更新过去的自己,并与未来的自己共勉。其次如能有幸帮到阅读之人,荣幸之至!


二、与自己:9个顶层思维

1. 【性格偏好】通过PDP认知自己的性格偏好

PDP的全称是Professional Dyna-Metric Programs(行为特质动态衡量系统),它是一个用来认知自己个性特质的评估系统。PDP根据人的天生特质,将人群分为五种类型,包括:支配型(老虎)、外向型(孔雀)、耐心型(考拉)、精确型(猫头鹰)、整合型(变色龙)。PDP是一个进行人才管理的专业系统,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与管理自己,也能帮助组织做到“人尽其才”。

老虎是权威的领导者,结果导向、要赢、一语中的、喜欢风险、挑战和创新。
孔雀是有效的沟通者,社交能力强、积极乐观、通过影响他人来使事情达成。
考拉是耐心的合作者,耐心和平、稳定持久、善于做长远的规划。
猫头鹰是追求精准的专家,追求完美、喜欢制度、做决策时非常谨慎。
变色龙是灵活多面手,环境适应力强、容易在各种风格之间转换。

经过PDP测试后,我是一个主老虎(60%),次猫头鹰(30%)和孔雀(10%)的性格偏好,认真审视对比后,发现特别一致,也明白了自己性格特质中最大的缺陷,例如耐心不足和长远规划不足。

2. 【思维偏好】通过3W1H认知自己的思维偏好

信念和思维决定一个人的行为,行为决定结果,对结果的评价就是绩效。所以先认知自己的思维偏好很重要,这块可以通过HBDI测评来实现。

HBDI是赫曼大脑优势量表的简称(Herrmann Brian Dominance Instrument), 这项技术通过分析人类的思维形态和决策模式,得出一个大脑运行机制的类别模型,描述出我们更喜欢关注的和我们不喜欢关注的模式。

2.1 每个人都有四个我:

人人都有四大象限,可是每人的偏好却各有不同。特定的思维讲究不同的程序,从而产生个别的偏好,然后形成全脑模式,这就是HBDI的基础。

2.2 处理模式的差异:

2.3 沟通方式的差异:

2.4 学习风格的差异:

2.5 代表性职业分布图:


2.6 历史名人分布图:

3. 【以终为始】Start with why or how

3.1 Start with why

这个比较适用于工作,根据奈德·赫曼的《全脑优势》我们知道,创新者都是在右上象限,这一类人喜欢刨根问底,永远热衷于实验和探索事物的本质,这里就是Why思维。everything start with why。

3.2 Start with how

如果觉得事事start with why太累太辛苦,甚至会变得太过功利,那么不妨试试start with how,这个比较适用于生活,这里有点辩证的意味。生活是反效率的,而且很多时候你可能找不到那个Why,那么不妨试试漫无目的、随心所欲、随遇而安,也许是停下来陪陪奶奶唠唠嗑,也许一个人逛逛菜市场什么也没买,然后时间在未来某个点会给你答案,或许陪伴本身就是why,或许从人间烟火中获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也是why。
所以既然想不清楚,那就先干再说,等待时间给出答案,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。

4. 【高维度低预期】让思考维度最高,让个人感受最低

4.1 让思考维度最高:前后左右,上上下下

“如果你只做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就永远无法进步”-功夫熊猫
当我们决定花身心和时间去做一件事情,如果还在自己固有的思维天花板内思考,那么就无法跃迁,所以我们设计一个方案的时候,不仅要考虑“前后左右”,把方案基本的方方面面涉及到,也要“上上下下”,“上上”是超越自己现有的思维天花板,问自己“难道这就是我的思维极限了吗?”,“下下”是考虑关键细节,那么决定成败的几个点。

4.2 让个人感受最低

这个思维我是受益于自己亲人关系的处理。
前者很难:本身要顶层思维、高纬度打击就是需要不断【刻意练习】的过程。是通过结构化思维是可以训练提高的。
后者更难:这首先是绝大部分人意识不到的,要做也是难上加难,可能是佛学层面我为众生。

以夫妻感情为例,哪怕有些人IQEQ都高,但就是不能处理好感情关系,包括那些所谓的情感专家。
在我认为,这很正常。因为无论情商智商高低,如果个人预期感受放的很高,那么结果与预期感受的差异就是你的最终感受。

总结公式就是:最终感受 = 结果 - 预期感受。
而不好的预期感受会让你下一次想要更好的预期感受,所以循环往复又很可能会带来更不好的最终感受。
【让个人感受最低】的最大好处是:你会发现非常多美好的东西。例如在夫妻之间,会自觉放大对方的优点,忽略对方的缺点,甚至把缺点当做对方的优点。

所以一旦格局比对方高,但是又对结果抱较低预期,那么一般会让自己比较幸福。这适用于爱人、亲人、朋友,也适用于陌生人。

5. 【结构化思维】给判断题而不是阅读理解

所有卓越的领导都讨厌的一种员工是,领导给他当助理。这种员工只会停留在问题和现象层,有的滔滔不绝没有重点,有的甚至连问题都表述不清楚。
我们来分几层反思下:
第一层:你是在让对方做阅读理解题吗?如果你只描述问题和现象,而且描述中很多信息是未确认过的,那么答案是YES,得分是“淘汰”,对方只会觉得你level太低,从此不应该跟你合作。建议可以看《提问的艺术》
第二层:你是在让对方做填空题吗?虽然你有部分信息是确认过的,但是你也是在说问题,没有重点和逻辑结构,那么答案就是YES,得分是“不及格”,对方会认为你把他当助手。
第三层:你是在让对方做选择题吗?如果你能1234罗列问题,而且都有对应的方案。那么恭喜你,你基本“优秀”,对方认为你相对专业,因为你节省了对方的精力。
第四层:你是在让对方做判断题吗?如果你能根据轻重缓急罗列问题和给出方案,并说明你做了哪些尝试有什么收获,最推荐哪个方案是什么理由,有什么风险,下一步的切入口建议是什么,那么衷心恭喜你,对方会认为你基本“卓越”,这样对方特别舒服。
关于“方案法“的逻辑:
特别是在下对上,几乎都可以用“方案法”的方式沟通。
基本逻辑是:问题->方案ABC->执行A->结果反馈->优化A或尝试B。
普通人思路:我遇到的问题是xx。(当然大多数人连问题都表述不清楚,参《提问的艺术》)。
非凡人思路:我遇到的问题是xx,我有几个思路想法,我尝试了其中的一种,效果是xx,我的重新思考是xx。
第五层:你是否超越问题本身?如果你做到第四层,而且提出了更好的问题或者思考或者未来建设性的方案,从而帮到了双方的成长。那么太好了,我认为这就是“卓越”。

6. 【辩证思维】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

普通人的三段论:因为A所以B所以C。非凡人的三段论:A?A?A?->A!->B。
案例:天空为什么是蓝的?
普通人:“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、水滴、冰晶等物质,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,波长较短的蓝、紫、靛等色光,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,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,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。”。
非凡人:天空是蓝的吗?天空是蓝的吗?天空是蓝的吗?->天空不一定是蓝的!->天空是蓝的原理是?
案例:为什么公司没有环境让我做xx?
普通人:我还是换个环境吧(郁郁不得志的样子)。
非凡人:公司没有xx环境吗?公司没有xx环境吗?公司没有xx环境吗?->貌似有机会争取/创造!

我部门有个小伙伴之前就经常这样,除了让我给他当助理外,经常问我:“智哥,因为123,所以456,你看行不行?”,然后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,这个“因为xx”压根就不是事实,所以我一旦发现他这种思维,我每次都直接反问“你确认了吗?你真的确认了吗?”。

7. 【跃迁思维】升级比学习更重要

7.1 成长的最快路径是分享

  • 原理有二:
    其一、其实分享也就是寻求【及时反馈】。
    其二、分享是建立优秀的连接。
    分享首先是”以礼待人、与人为善“,是在做有温度的连接,这个品格本身就是优秀的。分享是秉持”先付出并相信有回报的“理念。所以每一次分享就是一次优秀的有温度的连接。
  • 分享从哪里来?
    一要健康二要读书三要走出去。
  • 往哪里分享?
    往顶峰分享:跟你朋友圈最优秀的人分享,他有收获会感激你,他会协助你优化升级,包括你总结的内容和这次分享的方式等等。
    往平层分享:跟你普通朋友或不及你的人分享,他有收获会感激你,他也可能优化你,他会让你有成就感,他会让你更加坚信自己观点。
    往土地分享:跟最普通的农民、村里的大爷大妈唠嗑,这里一般会有人生最朴素的智慧。

7.2 升级 >> 学习 > 技能

技能是一种努力就能收获的东西,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选择,选择比努力重要,学习比技能重要。
说学习,那么大家都在学习,难道就能拉开其他人的差距吗?
并不是的,最要命的是”聪明的人比你还好学“,那是不是game over了。
其实不是的,学习是要学到,重点在于【到】,在于恰到好处。
人的基本差距在于”选择学习/刻意学习”。
人真正的差距在于升级与思维方式不同。
如何思维升级?答案是刻意学习->结构化总结思维->寻求【及时反馈】->文段句词。
思维的升级成果,也包括你的原则底线观点,和人生状态。
思维方式才是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这个能上不能下,是一生真正的财富。
“没有一件事是一张图搞不定的”,我会喜欢用这种方式去架构、总结、升级一件事情。
当然,光靠学习也是不行的,还要大胆”走出去“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。

去多听多看多说多思考,去开阔自己眼界和胸怀。年轻人,眼界和胸怀最重要。

8. 【内驱动力】建立内外部及时反馈来实现目标

8.1 建立外反馈:从他人的赞美中获得动力

为什么我做的OKRs都很难落地很难执行?例如我想学一门外语,我想半年开发一款游戏等等。
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寻求【及时反馈】。

我们以游戏为例,游戏的4大决定性特征是目标、规则、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。(参《游戏改变世界》),其中”反馈系统“玩家坚持下去的核心设计,如果打死小怪不反馈及时收益,那么玩家必定失去兴趣。我们一直说三分热度也就是这个道理。

8.2 建立内反馈:与孤独共处并从中找寻力量

那如果找不到外界的及时反馈呢,毕竟有时候孤独才是一个人的常态,是不是就无法找到保持人的驱动力?我觉得那就是需要向内寻找力量,关键是找到人的最大的痛点或者热爱,兴趣有时候不是最好的老师,生存才是。
人的热情是自然递减的,这是人的客观生理事实。
这个道理展开来说应该是,如果只是一个人做一件突然兴起的事情,而不与外界产生信息交流,那么热情和信心必然逐步消失。
所以也佐证了【及时反馈】在实现目标的重要性。
日本马拉松冠军山田本的“将一个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”真正的原理其实是【及时反馈】,这里的正反馈意义重大,运动员除了收到身体状态的反馈,更重要的是收到”小目标“被自己完成后的进一步的【信心】,从而来实现最后目标。
那么及时反馈对实现目标为什么这么重要?因为”目标“是个优化量甚至是一个变量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,目标最后无非几种结果:被优化、被否定、被放弃、被达成。这些都是有可能的,身体的反馈就是不行了,你还想坚持跑完马拉松,得不偿失或后果无法承担。
而目标最终的结果是一次次的【及时反馈】和调整中最终决定的,所以这就是为什么【及时反馈】的重要性。
怎么去做呢?我会采用SFA原则(快速假设、快速失败、快速调整)。
那如果以上也行不通呢?人类有一种天赋,通过自我意识的天赋来审视自己的过去,通过想象力来描绘未来,通过良知来辨别是非,通过独立意志来长期坚持行动。,大部分人需要外部激励才能找到长期驱动力,例如认可、赏识、地位等等。哪怕是成就、成长也需要来自外部反馈。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无法构建反馈,那么最后只能靠个人的独立意志来作为长期的驱动力,这是一种更难更高的境界。
最难的是在没有外界反馈下的独立意志,所以可以借助伟人榜样的力量,去模仿他从而来持续不断给到自己内心的力量。

8.3 SFA原则:假设->失败->调整

(快速假设、快速失败、快速调整)。
S(suppose)是尽量快速穷举假设、
F(fail)快速失败也就是寻求快速反馈验证的过程、
A(adjust)是调整优化取最优值。
从win-lose思维,转变为win-learn-change思维。

9. 【直达洞见】文段句词,词句段文

【文段句词】是学习方向,【词句段文】是沟通方向
为什么优秀的人喜欢这样打断人:”请说重点“?
为什么有些人上来就要先来那么一句”语不惊人死不休“的话?
其实这还是思维方式的不同,越优秀的人越会总结,越会先抛出一个观点。
一般人上来就喜欢巴拉巴拉长篇不休,很有可能绕晕了别人也说晕了自己。
【文】是要阐述一个观点的长篇大论。
【段】是”结构化思维“。
【句】是唯一那句刻骨铭心的理念观点或原则。
【词】如果可以的话,自己造一个词。
【文段句词】是我们在学习成长中要前进的方向,看到一段信息、结构化总结123、提炼成一句话、造一个词。
【词句段文】是我们沟通的逻辑思路,大部分的沟通的无效和随时间损耗的,最终被人能记住的是你的一个词或那个最有分量的观点。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像是:“先王炸,再顺子”。
举个例子,之前和某聪明人沟通,他的沟通三段论是:
1、“阿智,你知道xxx”。此时【xxx】这个词已经吸引到你了。
2、“xxx是yyyyyyyyyy”。【yyyyyyyy】这个观点又让你眼前一亮。
3、“你知道xxx是谁说的吗”。这个你肯定不知道,因为xxx不存在。
4、“xxx是我说的”。
我当时反正是被这个思路惊艳到了。

三、与他人:9个领导力顶层思维

自己先做表率知行合一,然后真正了解每一个人(性格与思维偏好),用心聆听知道对方真正所求,多发问少作答做引导,彰显对方成果让他人看见,最终构建0内耗持续成功的队伍。

1. 【认知他】你知道他人性格与思维偏好吗?快速构建团队画像

见与自己“性格偏好”、“思维偏好”部分。

2. 【用心听】你是不是真的在倾听?理解倾听的5个层次。

听者为王。根本没在听、假装听、选择性地听、专注地听、用心听。

3. 【要什么】每个人到底要什么?是否明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-和茨伯格双因素理论

3.1 保健因素:富而教之

要给予略高于行业的待遇,这里推荐Netflix的《不拘一格》。

3.2 激励因素:意义价值

要找到对方真正的激励因素

4. 【做教练】要从王牌运动员做到王牌教练

教练的四个阶段:告知->培训->辅导->授权。
如果领导力是一个项目,那么你的团队所有人就是你的客户。
这里也要区分反馈和评价,反馈一般对事,对客观事实,评价一般对人,对个性品格。

4.1 采用GROW模型进行会谈辅导

ref:善用GROW教練模式,讓自己自覺成長的責任

4.2 采用难度/价值模型做方案选择

4.3 做有温度有趣的连接

段子 > 面对面 > 电话 > 语音 > 文字
这里是从沟通角度出发,不是学习角度。
信息是必然递减和损耗的,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方式。而面对面的感染力肯定是大于文字的。

段子其实是【讲故事】,人类能组成一个超过150人的群体靠的就是讲故事(参《人类简史》)。

因为故事是有画面有感染力的,是有智慧和调动人深层次情感的。

5. 【多问少答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

反思:年前大伙聚餐的时候,有位新同事发现我细节也比较投入,点评我“太操心”,例如总担心有些人夹菜不方便吃不饱等。一瞬间点醒了我,我发现管团队也有八年了,这点毛病确实有利有弊,今天来看弊大于利,因为做管理应该要把握顶层设计和那些成败的细节(0到1和关键节点),而不是事无巨细的进入到每一个环节。一来团队会形成对你的依赖,反而放缓了他们对自己成长的要求。二来因为精力有限,如果在不必要的细节里面深究,最终也不利于自己跳出来看得更高更远。
行动:所以上半年很多事情,我不断提醒自己,把握架构和重点,然后克制发言,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到的细节过早说出,多问少答,而是要给团队留白思考,先让团队自己做思考和细化设计,自己再来review。
效果:不要太操心之后,我发现团队其实可以做的很好,包括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点,然后再结合我的点,这样拼出的画面反而更好。团队也成长了,我也有精力完善顶层设计和帮助其他项目。

6. 【立榜样】我立个样,你做得好,大家来学

6.1 避免5P,做好5C

5P:拍脑袋(决策)、拍胸脯(承诺)、拍肩膀(你干吧)、拍大腿(后悔)、拍屁股(走人)。
5C:competence能力、consistency一致性、care同理心、commitment兑现承诺、courage勇于承担。

6.2 扬长扬短:扬自己之短,扬他人之长。

四种境界:扬长遮短、扬长避短、扬长补短、扬长扬短。
扬自己之短:在相互信任的团队,可以示弱,让他人来互补,这样不仅达成事情,而且也会给对方带来成就感,“看吧,我领导也有不行的地方,我就能搞定”。
扬他人之长:如果对方做得好,就应该帮他树立榜样。You do it - others watch and learn from you。

7. 【照镜子】做彼此的镜子?构建团队镜子模型

8. 【0内耗】互信、共建、共享、共治

一定要在互信的基础上,打造基本0内耗的信息共享机制,最后才能共建共享共治。

9. 【持续成功】带领团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

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结果不好,这样的团队没有未来。所以持续摘得胜利的果实才是团队持续做大做强的基本保障。

四、认知:3个基本公式

1. 创新 = 意愿∩能力∩环境(杨三角理论)


【个人杨三角模型△】:愿不愿意,有无环境,能不能干。

愿不愿意是前提,能不能干是结果,但大多数人都卡死在”有无环境“上。
这种人的思维方式是:”我想干,我也觉得自己能干好,但是xxx“,这就是下面的第一种人。

第一种人:自认为没有环境,那我再换个环境,往复循环,一生郁郁不得志。

第二种人:求证是否有环境,去沟通去索求去努力,这是优秀人的必经之路。

第三种人:去创造优化环境,这是卓越之人共同的优秀品质。
我之前总结的”who care,who lead”,也是给第二、第三种的基本土壤。
资源有限,能者得之。

2. 行为 = F(个性,环境)(勒温公式)

勒温公式B=f(P,E),一个人的行为(Behavior)是其人格或个性(Personality)与其当时所处情景或环境(Environment)的函数。
如果你是一个领导,那么你的行为就是团队的环境。

3. 业绩 = F(知识,技能,流程,心智,评价)

业绩performance = F(知识Knowledge,技能Skill,流程Process,心智Mindset,评价evaluate)
我们不妨展开,结果Result=F(K,S,P,M),其中KM是“知”,SP是“行”,而F(K,S,P,M)是知行合一后的结果(Result),最后加上他人的评价(E),就是你的业绩。

其实这个跟我之前的模型基本一致:收入 = 硬技能 + 软技能 + 填坑力
硬技能:硬技能是”退可守“,是所谓的一技之长。可以理解为这里的SP。
软技能:软技能是“进可攻”,是正确的做事方式。可以理解为这里的KM。
填坑力:填坑力是价值输出,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体现。填坑力是员工的奉献度,如果IQ+EQ很高,但是不做价值输出,那么对一个集体来说没有价值甚至负价值。可以理解为这里的EP。

采用吉尔伯特-绩效诊断模型进行绩效诊断。吉尔伯特模型在绩效管理中的落地运用:


五、相关书籍推荐

《失控》《原则》《人生的智慧》《瓦尔登湖》《游戏改变世界》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《费曼学习法》《Start with why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