着重于形而上之道,而非形而下之器
大家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并认认真真把它做到极致,从而让每个人因价值输出而产生意义

一、项目的道与术

第一次开始了解项目管理,是2010年5月3号,我进入禅道实习的那一天,在禅道接触了什么是敏捷项目管理,然后是瀑布管理、需求、任务、bug、里程牌、迭代、结对编程、scrum、mvp、燃尽图、甘特图等诸多知识点。而后至今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做了几十个吧,除了交付性的软件项目外,也涉猎过人才管理、文化管理、硬件交付、现场施工等。
一晃12年过去了,每次提起项目管理,虽然总能侃侃而谈,但内心我感觉还是自己还是个外行,直到近期公司组织了几次项目管理培训,我才忽然明白,这些年我一直过于注重器术和基础的方法论了,所以可能离项目管理之道越来越远。
什么是项目,我想把这个概念泛化和简单化:
如果你是一个在原始年代的男人,你为了养儿育女需要打造石器带领部落外出狩猎。
如果你是一个在战乱时代的将军,你需要招募士兵制定计划上线指挥获取战争胜利。
如果你是一个在建筑师工程师等,你带着团队打造一个产品或者完成一个大的todo。
以上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个项目,它们共有的5个基本要素是:
“始:当下的现状并不符合需求”
“终: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或愿景”
“过程:都需要为此整合资源,一步一步从始到终”
“时间:都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事情,需要一段时间,短则半月长则数年”
“团队:一般来说项目需要团队协同,1+1大于2,大家相互补位共创共赢共享”
所以不妨简单理解,项目就是终始之间的差距,即:项目 = 终 - 始。而项目管理就是终始之间的努力,是一种跨专业、跨职能、跨组织的团队协作模式,整合资源,是组织面对复杂不确定商业环境的竞争的核心能力。
另一种更简单的理解,我觉得项目管理的底层逻辑是:大家一起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并认认真真把它做到极致,从而让每个人因为价值输出而产生意义。
从道到术再到道,最近多少有点感觉了,所以借本文记录下,希望用简洁的语言阐述项目管理的基本逻辑,着重于形而上之道,而非形而下之器,所以不谈工具选择(例如pms、白板等)、也不谈过程的方法论(例如scrum、xp、mvp等)。
此篇可以结合公众号上一篇《迈向卓越的21个顶层思维》一起阅读。

二、四步构建四象限

1. 第一步:以终为始,构建Why

首先理解3个基础概念,什么是“始”,什么是“终”,什么是“项目”。

1.1 始

始就是现状(As-is),回答我们在哪里的问题。此处工作的关键点是,需要把现状结构化梳理清楚,然后必须跟项目关键人形成深度共识。如果A觉得我们现在很好啊,B觉得现状很糟糕,再不搞会出大事,那么在这里就必须共识,不然项目根本无法启动。
这里建议用“项目形态 = F(共识度,确定性)“模型定位项目当下的形态。
如果项目的确定性很低(就是充满不确定),同时共识度很低(大家好像理解都不一样),那么这种项目就是【混沌型】的项目,这种项目一般发生在从0到1的项目。如果项目很确定了,大家都门清理解一直,那么就是【简单型】的项目了,这种项目一般发生在从1到100的项目。
- 【混沌型】:确定性和共识度都很低,一般是从0到1的项目或项目刚刚开始。
- 【复杂型】:确定性或共识度很低,要么是事复杂要么是人复杂。
- 【简单型】:确定性和共识度都很高,一般是从1到100的项目或项目接近尾声。
而很多项目开始都是混沌型的,做到最后都是简单型。

1.2 终

终就是目标(To-be),回答我们要去哪里的问题。此处工作的重点是,除了共识外,更要让目标有画面有意义感,让每个人想到这个目标就充满干劲。
目标是要通过价值、意义、愿景来驱动的,所以前期一定要在这个象限花一半以上的时间来描绘来讨论来共识。
如果意义感有了,那么大概的项目范围要如何选择呢?这里建议用”价值=F(T时间,S范围,C成本)”三角模型来聚焦目标,评估一个项目的成果,必须基于在适用的范围、时间与经济成本前提下。通过这个模型也有助于我们框定项目范围,先识别高价值的成果:

  • 【上策】:高价值,耗时少,费用低。
  • 【中策】:高价值,耗时多或费用高。
  • 【下策】:高价值,耗时多且费用高。
    另外低价值一般是下下策,不予投入或者排期到最后。

1.3 项目

项目就是目标和现状时间的差距(Gap),补齐差距的部分基本就是项目的内容框架。

1.4 Why一张图

所以再次总结下:

  • “始”:现状要看项目形态=F(共识度,确定性),回答我们在哪里的问题。
  • “项目”:项目就是差距(Gap)=目标 - 现状,回答我们要做什么的问题。
  • “终”:目标要看价值=F(时间,成本,范围),回答我们要去哪里的问题。
    最后将“始”、“终”、“项目”汇总到一起,得到Why一张图:

2. 第二步:以人为本,构建Who

2.1 干系人

没有一件伟大或有意义的事情是容易的,路上总会有分歧有对立,所以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很重要(比喻而已哈)。
这里推荐用“支持与作用”模型来梳理,这也是分类(朋友与敌人)分级(孰强孰弱)的概念。

  • 【强烈支持+强作用】:寻找第一象限的朋友,他的强烈支持会给你力量,他影响力巨大甚至一语定乾坤,要永远与他们用心相待、共享一张图、打赢每一场仗。
  • 【强烈支持+弱作用】:这种朋友也是越多越好,要不断争取最广泛人民的支持,聚少成多聚沙成塔,星星之火亦可燎原,最终他们也会变得强作用。
  • 【强烈反对+强作用/弱作用】:这是最令人头疼的一波人,任何一个点都会让你前功尽弃。所以这里“上策“是招抚,与他们共享以为更伟大的画面(高格局);“中策”是规避风险,在头(启动)在尾(验收)在关键点都不让他们参与或项目范围不予他们产生交集;“下策”是对抗让矛盾激活,最后看环境如何取舍(不过看情况,这种有时候是上策);“下下策”是拍烂,爱咋咋地,这种不建议哈,因为最大的损失方是自己。
    每个干系人,建议至少梳理对方的项目定位、利益、策略、思维模式等基本要素,然后其他要素看情况增加。

2.2 团队

团队也算干系人,不过要单独拎出来说,因为团队要用自己的技能和热情,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投入身心到项目中,需要对项目的结果负责,同时也会因为项目好坏而产生喜怒哀乐。
这里借用的模型是“杨三角组织能力”模型,组织的能力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:“愿不愿意(员工思维)”、“会不会(员工能力)”、“容不容许(员工治理)”。

这里我们做个变形,通过四个分类和四种结果来分析组织能力,以事情A和员工甲为例:
【按部就班】:如果A是企业需要的,而甲有这个能力,但是甲没有兴趣热情,那么甲就会按部就班完成工作。
【个人爱好】:如果甲有能力也有热情,但是A是企业不需要的,那么这只能是甲的个人爱好,那么暂时就和工作无关。
【或上或下】:如果A是企业需要的,甲也有热情,但是暂时没有具备这个能力,那么有两种可能,要么甲刻意学习来符合企业需要(上策),要么甲自我放弃或被淘汰(下策)。
【激发创新】:如果A是企业需要,甲有能力也有热情,那么太好了,这才是创新最好的土壤。
所以,最好的创新环境是能力、热爱与需求的交集(即创新 = 意愿∩能力∩环境),好的团队状态是每一个人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交集,也帮助其他人找到了他们的交集。

2.3 性格与思维偏好

知己知彼才能更好拿结果,所以不仅要了解到自己的思维和性格偏好,而且也要了解到核心关键人的思维与性格偏好,之后可以的话把结果绘制到一起。关于性格与思维偏好,可以见另一篇《迈向卓越的21个顶层思维》。

2.4 Who一张图

3. 第三步:增量交付,构建What

3.1 What 的三个关键点

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步到位的,心中虽有星辰大海,但是还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到达,而且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。
这就是增量交付的逻辑,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。

  • 【现状与启动会】:启动会前至少要高度共识Why,即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。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,这个是允许,但是最好框定项目模块(M1、M2、M3……)。
  • 【里程碑】:里程碑的定义特别重要,至少要定义黄金里程碑,大的项目加上白银里程碑。而里程碑的定义特别重要,当然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,里程碑对我而言,不仅是有成败的属性,而且应该还有客户的属性。例如“系统内测通过并顺利上线”并不是我的黄金里程碑,而“系统顺利上线并得到关键客户的真心好评”,这个才是我的黄金里程碑。
  • 【结项会与目标】:实现所有的里程碑后和验收后,项目可以开个结项会,目的主要是复盘和展望,既对人也对事,做得好的要肯定,有待提高的要识别出来,并落到下一步行动中来。

3.2 What一张图

4. 第四步:正确做事,构建How

4.1 How的四个关键点

How就是执行,关注的点特别多,例如计划组织、流程、时间(有多少时间)、地点(在哪干)、资源与限制、方式方法(沟通、技能)等,我们不一一举例。
这个象限我觉得使用正确的做事方式最重要,我仅谈谈从领导者/负责人的角度来,我觉得有四点可以关注:
【扬长扬短】:如果你很强同时也关注团队成长,那么可以扬自己所短,有些事情放权让团队互补上,建立团队长期凝聚力。更重要的是要扬别人所长,首先找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其次对方做得好,就应该帮他树立榜样,让大家来学。
【识别关键】:要识别影响特别大的关键点,例如项目痛点难点决策点,对这些点要格外用心甚至冲在前线,因为如果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,那么大部分过程的意义不大。
【做好选择】:根据GROW辅导模型,虽然我们有目标、现状、意愿,但是我们有很多选择,那么要如何做选择?这里可以用“价值-难度”模型来做选择,(如下图,与“价值=F(T时间,S范围,C成本)“模型核心理念一致),我们通过难度和价值将方案分成四个象限,同时每个象限又把方案分成“团队/自己独立完成”、“需要领导协助”、“需要外部协助”三个维度。首选D象限(低难度高价值)、自己/团队独立即可完成的方案。然后才是B象限(高难度高价值)的方案。规避A和C方案(低价值)。

【21条思维】:其实仔细思考,How中也有Why、有Who、有What,就像分形一样,所以“正确的做事思维”就显得特别重要,即《21条思维》的用武之地无处不在。

4.2 How一张图

三、危中有机:明晰风险和机会

危机危机,危险中有机会,东边不亮西边亮,我们在当下要永远保持在趋势下寻找结构性机会的好奇心。在项目管理中也有硬币的两面,有风险也有机会,所以特别建议要放在一起思考。
风险识别的技术有很多,例如头脑风暴、问卷调查、根本原因分析、采访利益相关者、假设验证、清单分析、基于过去文档、使用SWOT(内部看趋势劣势,外部看机会威胁),这里不一一展开。

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清单分析,即Checklist,通过Checklist来识别风险。

1. 第一步:回答四象限的checklist

Why的Checklist:

Who的checklit:

What的checklist:

How的Checklist

2. 第二步:画出项目的风险画像

回答完checklist后,我们可以根据checklist画出一个项目的风险等级,风险等级从1到5并只取整数,其中5是团队认为项目难度最高。四个象限都得出一个难度等级,最后汇成项目风险图,例如:

3. 第三步:根据项目画像识别危机

在开始书写第一条危机之前,我们需要知道几个关键点:
【风险的格式】正确格式是:基于xx(事实),在未来xx场景下可能发生xx(事件),最后造成xx具体的影响(后果)。
【风险的数量】建议2的(n-1)次方罗列风险,例如上图How的风险值为3,那么How象限的风险数量应该是2的(3-1)次方,建议书写四条风险。而What、Why、Who象限的风险值为1,那么风险数量建议为1或者0(确实没风险)。
【机会的数量】既然我们说风险伴随着机会,那么就应该是一条风险对应一条机会,一定要强化两者共存的思维,不建议放开罗列。

4. 第四步:风险一张图

四、大道至简:项目管理一张图

形而上谓之道,形而下谓之器,从12年前加入禅道初识项目管理,之后做了10年项目管理,重器轻道,终是外行,现在重新务务虚也挺好。明面上说的是项目管理,其实说到底是如何做好每一件事,本质无二。
将以上所有内容按照四象限组合在一起,即得到《项目管理一张图》: